硬核看板
整合編輯:太平洋科技
發布于:2025-07-29 23:54
|
在北京的各種公園里,我們常常能看到背著長槍打炮的老法師們在打鳥。雖然也想加入其中,但囊中羞澀的我根本買不起那些昂貴的相機鏡頭。
前不久vivo聯合蔡司發布了這個帶長焦增距鏡的攝影師套裝,能將手機的長焦鏡頭再次進行“加長”。正好最近看了一部很有趣的劇,就是《白宮謀殺案》,里面的偵探也是一個觀鳥愛好者。我們就想,能不能用vivo X200 Ultra 搭配這個長焦增距鏡來打鳥呢?
我們是完全的打鳥新人,在此之前并沒有過這樣的實踐,所以我們這次的目標是拍到并識別出10種鳥類。就是像《荒野大鏢客2》里面的圖鑒一樣,拍下清晰的照片,并用軟件識別出來。我們的挑戰能否成功呢?
打鳥,還是要起早為什么要使用這個神奇的組合去打鳥呢?這是因為vivo X200 Ultra原生的潛望式長焦是85mm的,搭配2.35倍的長焦增距鏡,相當于手機就有了200mm的長焦鏡頭,同時vivo還支持更高的數字變焦,但畫質會降得很厲害。 ![]() 安裝也不是很復雜,套上專用的手機殼,擰上鏈接組件,再擰上長焦增距鏡,物理組裝的部分就完成了。打開相機,在更多的菜單里選擇長焦增距模式,就可以自由拍攝了。而且,這個模式還可以自定義常駐在一級界面,相比于iPhone的相機非常自由。 我們在早上五點半就到達了沙河水庫,對于互聯網人來說,真的是起了個大早,但是當我們到的時候才發現釣魚佬們老早就一人一個坑位開始今日的征戰了,甚至還碰到了空軍現場。
走在水庫邊能聽到非常多的鳥在鳴叫,特別明顯地就是“布谷布谷”的,不知道今天能不能拍到布谷鳥,但是感覺自己10種鳥的目標會不會定的太簡單了。 等走到水庫邊,淺灘上成群的鳥兒就證實了我們的猜想,我已經抑制不住自己想要把它們都拍下來的沖動了。 即使遠在幾十米之外,想要拍到這些鳥并不難。在長焦增距的1600mm焦段下,很輕松地就拍到了第一張鳥片?梢钥吹疆嬞|并沒有很糊,雖然不像老法師拍出的打鳥照可以數毛,但在小屏上畫質還是很不錯的。
我們是使用三種App來進行記錄的。eBird和Merlin Bird ID這兩個App是由美國康奈爾大學鳥類學實驗室發起的,完全免費,其中eBird可以用來記錄你的觀測活動,包括軌跡和識別到的鳥類等,而Merlin Bird ID主要是用來識別鳥類的,可以根據鳥的叫聲和圖像來辨識鳥的種類。缺點是如果國行安卓手機沒有Google Play的話,安裝比較麻煩,而且中文支持不完美,你需要在程序內進行多次設置才能使用完整的中文服務。 懂鳥則是國內開發者開發的App,他們還有小程序版本,同樣也能提供聲音和圖像的識別,同時還有一個罕見指數可以顯示,10分表示已滅絕的,越高分說明越不常見。缺點是有一些內購項目。
剛剛我們拍到的第一種鳥就是蒼鷺,它們的性格比較孤僻,很有喜感。在離我們近一些的草叢里,我們發現了另一種可愛的小鳥——小䴙(pì)䴘(tī),俗稱王八鴨子。它們的體型很小,也就二十幾厘米。所以使用800mm的焦段拍攝,也并不能拍到很大的特寫。 照片上,前景的水草呈現了很好的虛化效果,但是仔細看的話會覺得AI的涂抹感有點強。對于主體部分,鳥類羽毛濕漉漉的狀態也是很細節地顯現出來。
白骨頂,則是我們拍到的第三種鳥,頭頂上的白色加上白色的喙真的很別致。此時它正在梳理自己的羽毛,白色的喙顯得格外醒目,也算是我們這次拍的比較成功的一張照片。
一下子就成功拍到3種,我們甚至開始懷疑自己的目標是不是定得太低了。手機打鳥很容易的嘛! 在岸邊,我們還遇到了一群長槍大炮打鳥的大爺們。大爺們使用的都是600-800mm的超長焦鏡頭,配合腳架,打鳥還是分分鐘的事兒。尤其是淺灘上的體型大的鳥類,真的都已經“拍得沒意思了”。
200mm,還是太短了告別了大爺們,我們繼續前進。在不遠處的河堤,看到了很多鳥在水里棲息,但離我們都有一定的距離。使用vivo X200 Ultra在長焦增距模式下拍攝照片,有200/400/800/1600幾個基礎段位可以選擇,最長支持5400mm。但焦距越長,畫質降低得也就越厲害,為了拍攝畫質還是盡量控制在400mm或者800mm。 這是我們分別使用400mm、800mm、1600mm焦段拍攝了我們開的正旺的荷花。在光線充足且色彩本身就艷麗的情況下,最大發揮了其鏡頭的成像素質,拍到了幾張很滿意的照片。 但如果要拍攝荷花的全景的話,在長焦增距模式下焦段最短為200mm,顯然不夠廣,需要將長焦鏡頭拆下,并調節到普通的拍攝模式,就可以得到一張全景的照片,在操作上略顯麻煩。
(右滑查看更多照片) 從左到右拍攝焦段分別為85mm、400mm、800mm、1600mm。 面對遠在對岸的“白色大鳥”,1600mm也只能拍攝個大概出來,基本沒有細節可言。放進鳥類識別App中,也無法識別出具體是什么品種。
使用5400mm焦距拍攝到的“不明白色物體” 把焦距拉長到最長的5400mm,我們只能得到這樣一張不明的白色物體,根本就沒有任何畫質可言了。所以說,還是使用1600mm以內的焦距來拍攝比較保險。 當然還有一點,由于在長焦增距模式中,無法開啟連拍模式,配合使用握柄的話只能先對焦再釋放快門,拍起來手機屏幕就跟著晃得不行,所以使用握柄遠不如手指點按屏幕快門來得干脆。對于飛行的鳥類,我們是根本追不上的。比如說這樣排成人字形的大雁,和正在起飛的蒼鷺,在很幸運的情況下才幾乎拍了一張殘影的照片。
大多數時候,由于沙河水庫里的鳥性子比較野,也比較怕人,我們只能等著鳥被我們打,對于高速清楚的連拍追鳥目前還是無法實現。 在一段泥路上偶然發現一只紅色蜻蜓停在我們的腳邊,我們可以用這支鏡頭解鎖一下“昆蟲攝影”項目,真是不務正業。對于其最復雜的翅膀部分,雖然沒有很對準焦,焦點跑到了尾巴上,但在800mm焦段下,沒想到畫質的解析力也很強。透明翅膀的紋路清晰可見,也可謂是達到了昆蟲界的刀銳奶化。后面我們又拍攝到了一只螳螂,由于其身形較小,距離也更遠的緣故,相比較而言細節會少一些。
緊接著,便遇上了這次觀鳥之行里最亮眼的收獲。小心翼翼地向樹叢走近,我們拍到了400mm下的白頭翁的照片,這是我們目前拍到的最成功的打鳥圖了。充足的光線讓整體的畫質非常有保證,而且甚至都有一點可以數毛的感覺了。如果使用1600mm拍攝,則可以給它們拍上一張大特寫。
相比之下,同樣光線環境下拍攝的喜鵲就顯得AI涂抹感很重,畫面部分區域過于平滑了,沒有那么可觀的畫質表現。而且北方常見的喜鵲,懂鳥的罕見指數竟然有6.21,有點讓人摸不著頭腦。
踩著沙河水庫的石板往前溜達,拐過彎,一叢叢齊腰的高草鋪滿地,忽然來了興致,舉著手機就對著麻雀拍起來 —— 這鳥兒倒是日常見得多,此刻在草里蹦跶,反倒覺得格外有意思。天光正好,800mm 焦段畫質也很清楚。湊近看照片,連麻雀勾住麥稈的小爪子攥得穩穩的,透著股機靈勁兒。
雖然我們剛開始很有信心,但太陽轉眼就升了起來,夏天的北京真的是超級熱,等過了早上,鳥兒也都不那么活躍了,想要拍到好看的鳥片就更難了。我們目前才拍到6種鳥類,必須得加快速度了。
成功,開啟地球online圖鑒不久之后,我們就又發現了那個熟悉的白色身影,這次它離我們稍微近了一些。沒錯,它是一只白鷺。黑色的喙加上修長的大長腿真的很好辨認。在1600mm下,綠色水草襯托著純白的羽毛,真的很仙。畫面的成像雖然有點涂抹感,但對于羽毛細節的把握還是很好的。 除了拍照功能,視頻拍攝我們也進行了一定的試驗。視頻拍攝的整體畫質比不上單獨拍照,在拍攝同時的小屏觀感還是不錯的,但是大屏映射就會顯得細節不夠。最主要是手持拍攝很晃,這和vivo的關系不大,更主要原因是焦距太長了,我們使用800mm的長焦,手上的一點點抖動都會被長焦放大。那些打鳥的大爺們也要使用三腳架,并不只是鏡頭太大太重,而是有了三腳架,才好抓拍。
往回走的路上,又撞見幾只麻雀。也許是日常生活見得熟了,它沒有很怕人,竟能讓我們湊得近些拍攝。照片方面相比較于上一張稻田的麻雀,逆光下的麻雀多了一分明暗對比的美感。羽毛是清晰可見的,但對于后景虛化的控制我覺得是可以再進步,目前來看涂抹感有點嚴重,顯得很假。 反觀視頻的拍攝,整體色調的飽和度會弱于照片,對于拍攝這樣的小鳥焦點并不好控制,需要不斷點擊屏幕控制。畫質也僅限于小屏觀看,還是經不起大屏的考驗。
趁著天還沒完全熱起來,我們抓緊時間,拍到了鸕鶿、黑水雞和珠頸斑鳩。這樣,今天的10種鳥的拍攝挑戰就完美成功了。但我們并沒有停下腳步,繼續尋找更稀有的鳥類。
滿耳鳥鳴卻不見鳥影,循著聲兒鉆進樹林深處。忽然,葉隙間閃過一抹灰,尾羽輕顫,正停在枝上。湊近一看,竟是此行最稀有的灰喜鵲,懂鳥的罕見指數有7.31。 我們從焦段800mm和1600mm都對其進行了拍攝,800mm焦段的畫質要明顯優于1600mm。整體上對于頭部和羽毛的細節刻畫還是不錯的。
但其實,如果我們根本不需要去沙河水庫,就能輕松拍到第一種鳥——公司飼養的藍孔雀。而且難度系數驟減,因為這些鳥根本不會因為我們發出聲響飛走。當我們拿起手機,其羽毛在陽光的照射下也是清晰可見,有大片的羽毛可以數。
當然,我們觀鳥更多地是去尋找生活中的那些野生鳥類,有些鳥類愛好者還會記錄下他們遷徙的過程幫助科學家研究他們,如果只是為了拍鳥不如去動物園了。
vivo,讓我成了老法師在經歷了兩個多小時的努力之后,我們最終完成了10多種鳥的拍攝。把這些鳥拍下來,然后用App識別點亮,有一種地球online的收集感,真的很有趣,就特別像《荒野大鏢客2》里面用望遠鏡觀察,點亮圖鑒的感覺。
但是如果大家也來到野外,建議各位還是要做好蚊蟲防護,因為水塘邊的蚊子真的太兇了,我們都被叮上了紅色的大包。 我們這次全程使用的是vivo X200 Ultra的攝影師套裝,搭配vivo和蔡司聯名的2.35倍長焦增距鏡。打鳥過程中,這套設備的使用體驗還是很棒的,畫質也不錯,至少對于普通人來說,直接解決了手機拍到和拍不到的問題。
面對十幾米外的白頭翁,這些麻雀大的小鳥也能拍攝出類似于專業相機的效果,羽毛基本清晰可見,而背景又如奶油般化開,在手機上稍微實現了老法師對于“數毛”的標準。
但是我并不推薦為了拍鳥專門購買這個攝影師套裝,手機的成像質量和操作的精準度還是不如專業相機,但如果只是入門玩玩兒,那肯定比自帶的長焦強很多。 而且200mm對于打鳥來說還是太短了。對于幾十米開外的蒼鷺,開到1600mm的數碼變焦,也能拍個大概;但如果是專業相機配合600/800mm的鏡頭,再加上高像素的裁切,能實現非常高畫質的捕捉。
圖片使用Sony FX3+600mm長焦鏡頭拍攝 vivo的這個鏡頭雖然說用來觀鳥并不完美,但如果能拍到,是不是就已經很厲害了呢?使用長焦鏡頭拍鳥,更多時候像是那些“退休老大爺”的標配,但事實上,觀鳥非常有趣,即使不搞圖像創作,單純用望遠鏡來看,也是非常有趣的事情。 最后,還是要呼吁大家在日常生活中要文明觀鳥,不要誘拍,保護鳥類。
本文來源:硬核看板 |
IT百科
網友評論
聚超值•精選